素有“国鱼”美誉的大黄鱼,体色金黄、肉质鲜嫩,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珍馐。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宁德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成就了“中国大黄鱼之都”的传奇125。这片海域的养殖密码,正源于一场关于“种源芯片”的科技突围。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
育种芯片迭代:解码基因,锻造产业“芯”引擎
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运用基因组技术、细胞工程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加速筛选优良性状的大黄鱼良种。自2016年厦门大学与宁德企业产学合作以来,自主研发的“宁芯”系列育种芯片不断升级——固体形态的“宁芯一号”“二号”与液相形态的“三号”“四号”,搭载数十万DNA探针,实现从鱼鳍DNA快速检测到数十万基因位点解析,推动鉴定成本降低、准确率提升34。技术突破带来丰硕成果:2018年培育抗病亲鱼、2019年子代存活率提升35.57%、2022年“富发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水产新品种3,这一系列创新让大黄鱼18月龄体重增长超20%,养殖周期与品质双重优化。
9月14日,参加“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的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产学研融合:从实验室到“海上粮仓”的转化之路
宁德市通过政策扶持与科研转化双轮驱动,构建全国领先的种业体系:2025年新增2家省级良种场,国家级现代种业示范场达2家,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年育苗量占全国90%58。宁德富发水产副总经理郑炜豪指出,“富发1号”等新品种使两年龄成鱼均重从2000年的350克跃升至600克,种质迭代让“蓝色粮仓”根基更稳5。三都澳海域的深水网箱取代传统木制渔排,形成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新模式,昔日濒危鱼种已“游”向全球60个国家地区。
向深蓝进军:国家重点实验室擘画未来
作为国内水产育种三大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聚焦抗病抗逆机制、优质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推动“富发1号”等4个新品种入选国家推广名录58。为强化创新协同,宁德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共建的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成立,未来将深化应用技术开发与高端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5。
从破冰人工育苗技术到领跑基因组育种,宁德正以“一粒种苗”撬动百亿产业,诠释着“向科技要粮”的现代渔业发展之道。这片蔚蓝海域的种业革新,不仅让“国鱼”游得更远,更为海洋强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育种芯片迭代:解码基因,锻造产业“芯”引擎
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运用基因组技术、细胞工程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加速筛选优良性状的大黄鱼良种。自2016年厦门大学与宁德企业产学合作以来,自主研发的“宁芯”系列育种芯片不断升级——固体形态的“宁芯一号”“二号”与液相形态的“三号”“四号”,搭载数十万DNA探针,实现从鱼鳍DNA快速检测到数十万基因位点解析,推动鉴定成本降低、准确率提升34。技术突破带来丰硕成果:2018年培育抗病亲鱼、2019年子代存活率提升35.57%、2022年“富发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水产新品种3,这一系列创新让大黄鱼18月龄体重增长超20%,养殖周期与品质双重优化。

产学研融合:从实验室到“海上粮仓”的转化之路
宁德市通过政策扶持与科研转化双轮驱动,构建全国领先的种业体系:2025年新增2家省级良种场,国家级现代种业示范场达2家,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年育苗量占全国90%58。宁德富发水产副总经理郑炜豪指出,“富发1号”等新品种使两年龄成鱼均重从2000年的350克跃升至600克,种质迭代让“蓝色粮仓”根基更稳5。三都澳海域的深水网箱取代传统木制渔排,形成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新模式,昔日濒危鱼种已“游”向全球60个国家地区。
向深蓝进军:国家重点实验室擘画未来
作为国内水产育种三大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聚焦抗病抗逆机制、优质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推动“富发1号”等4个新品种入选国家推广名录58。为强化创新协同,宁德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共建的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成立,未来将深化应用技术开发与高端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5。
从破冰人工育苗技术到领跑基因组育种,宁德正以“一粒种苗”撬动百亿产业,诠释着“向科技要粮”的现代渔业发展之道。这片蔚蓝海域的种业革新,不仅让“国鱼”游得更远,更为海洋强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