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心——追忆母亲徐润芝先生访美点滴

2025-09-16 20:43:23 华兴视野 徐友铭
  又到了一年一度新英格兰地区欣赏枫叶的季节了。记得30年前母亲来美国探亲访友,并计划参观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我带着太太Helen和女儿Linda,以及好友Tracy 和她儿子Winston,一起驾车去纽约JFK国际机场迎接。飞机准时到点,出关顺利。然后,一行人回到康州住所,11岁的女儿5年没有见到奶奶了,这次见到奶奶很开心, 相互抱接吻。
  我的母亲,徐润芝女士 (1927-2011),是中国著名女书法家、文博专家、西泠印社社员和国家文物局考古训练班第一期学员,被誉为50年代初文博考古界的黄埔第一期的精英,因为当年全国只招收60名文博考古界学员,挑选严格。1952年8月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的响当当的文化和考古界名人有: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裴文中,启功,夏鼐,尹达等。考古训练班第一期学员毕业后,都成了全国各省级博物馆,文物局,文化局和考古所的顶级专家学者。
  我母亲祖籍浙江衢州,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日生于海宁。外公徐焕奎早年毕业于浙江医学专科学院(浙大医学院前身, 成立于1911年。),曾任海宁县医院院长,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西医,精通英语和德语;后举家移居衢州,自办西医诊所,酷爱书法,与衢州文人,弘一法师的艺术传承人程本一先生是至交。外婆陈鼎新,出身福建官宦之家,原名陈娴,进步女性,拒绝缠脚,自己改名“鼎新”,崇拜“鉴湖女侠”秋瑾,梦想追求成为“革故鼎新”之女士,青年时期和外公赴杭州求学,是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母亲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文学和书法,中学时就有文名;16岁时作7绝“咏红杏”诗:“曾拂东墙艳上林,至今林下少知音;一枝斜倚幽兰侧,欲卸红妆缔素心”,获得外婆赞许。母亲66岁时还特意用小楷书写此诗,并题跋: “此为余50年前旧作,曾得萱闈赞许,书志不忘” 。(见图)
  母亲一九五零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后在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从事文博工作四十年。一生致力于文学,历史,诗词研究,考证,书法碑贴与文博事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唐,宋,明文学家和书画家研究的学术成果与自己创作的独特的书法艺术佳作。曾题写浙江温岭洞天摩崖“天下悬空井”(1962年),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我心相印亭”(1983年),浙江桐庐严子陵钓鱼台“汉光武与严子陵书”碑刻(1984年•);江苏扬州园林行书楹联(1984年),湖北武昌黄鹤楼行楷碑刻清诗七绝(1985年),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思鲁阁”匾额(1988年),河南神墨碑林“北宋永昌陵“(1991年)。江西南城县麻姑山” 颜鲁公大字麻姑仙坛记“ (1993年),湖南常德诗墙“名薛瑄武陵晓泛诗(1995年),衢州烂柯山“烂柯仙境”(1996年),为武昌黄鹤楼,桐庐严子陵钓台,温岭洞天摩崖“天下悬空井”,杭州西湖三潭映月“我心相印亭”书碑,其书法源取苏、黄、米、蔡,遒劲刚健、儒雅飘逸。母亲提的楹联、榜书及石碑遍布祖国各大名山古迹,为人观赏,留名千古。
  母亲一生与书籍为伍,与书法相依”。终生勤奋好学,身教言传,对学生要求甚高。特别对子孙的教育更是一丝不苟,费尽心血。她常常教导我们要自强不息,“人生应以松柏之坚贞长青”,鼓励我们在海外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书法之术。当见到双胞胎孙子孙女文浩和文憬6岁时学着舞笔弄墨,提刀冶印时,母亲兴奋不已,分别赐字。每次回国探亲见到这对双胞胎孙子孙女时,均当面教诲,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母亲对长孙女徐来更是爱护有加,曾亲自做诗书赠: “学语春莺啭,芙蓉玉靥蘋;阳春歌白雪,翰墨有传人” ,希望孙辈们能传承奶奶的书法事业,发扬光大。
  母亲还是一位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她生前曾随西泠印社代表团访问过日本,交流书法,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
  1994年秋至1995年春,母亲在美国探亲访友的6个月期间,参观了波士顿艺术馆、耶鲁大学艺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馆,宾州大学艺术馆,华盛顿莎可乐艺术馆。面对众多国宝级书法珍品,母亲激动不已,并常与我分享了许多心得。当时,我太太正在耶鲁大学艺术馆帮助编排馆藏印章图列和中英文解释,她来美前是浙江博物馆的助理馆员,这次母亲驾临有如神助,获得专家宝贵指导。母亲在耶鲁大学艺术馆有幸看到了许多馆藏精品。如吴昌硕的石鼓文手卷,董其昌乐至论行书手卷,吴宽香山九老行楷书,郑燮长条挂轴楷书,倪承宽垂挂式行书,康有为挂轴行书,梁启超楷书对联等,并做了相关参观笔记,准备回国发表观感文章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 在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167万件.。2006年, 南方日报曾报道: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 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 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 “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 《捣练图》 ,宋代摹本、宋徽宗 《五色鹦鹉》 。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 《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即绘制完成之时,70岁时和他退位之际。芝加哥美术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件战国提梁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 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简称 The Met),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每年吸引超过 600 万参观者。该馆建于 1870 年,位于纽约市中央公园东侧的第五大道,馆舍雄伟,被誉为 “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馆内藏品超过 200 万件,涵盖从史前文明到当代艺术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古埃及、古希腊与罗马、中世纪欧洲、伊斯兰世界、非洲、美洲以及亚洲艺术。 其亚洲艺术部(Asian Art Department)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方艺术收藏中心之一。记得1991年春,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位董事介绍,我和太太Helen预约去纽约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面见当时博物馆中国书画方面的资深策展人何慕文先生(Maxwell K. Hearn),询问是否有一份适合Helen的博物馆工作。何慕文先生在 2011 年正式成为亚洲艺术部主任。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内设有专门的 中国艺术展厅,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佛像、书画与书法。中国艺术品约 3.5 万件,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藏有大量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尤其以 宋元明清的书法与绘画真迹 闻名,如:苏轼“乌江舟中诗”手卷,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长卷,米芾书札与真迹,赵孟頫“松筠图”和“四段王氏故事图”,以及董其昌、康有为、郑燮等历代名家作品,这些书画藏品不仅艺术价值极高,也是研究中国文人书画传统的重要文献。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期间,母亲对国外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作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特别对待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手卷看的最仔细。记得孩提时,母亲常赞赏黄山谷的书法笔墨豪放,如今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亲眼目睹北宋书法宗师黄庭坚大作,敬佩不已!母亲还对馆内展出的一幅巨幅山水画也提出了自己的考证见解,是否真品有待商榷。
  波士顿艺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简称 MFA)是美国最重要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该馆成立于 1870 年,现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馆藏超过 50 万件艺术品,涵盖古埃及、希腊罗马、欧洲、中东、亚洲及当代艺术。
  波士顿艺术馆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每年吸引超过 100 万人次参观。其藏品按文化和时期分区陈列,拥有专门的中国、日本、韩国艺术展厅。中国文物超过 6 万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馆内设有 “中国宋代艺术馆” (Chinese Song Dynasty Gallery),展示瓷器、书画、文人艺术。2018 年获得著名学者翁万戈(Wan-go H. C. Weng)捐赠的 183 件中国书画精品,其中包括 31 件书法,时间跨度自唐宋至近现代,极大丰富了馆藏。该馆藏有历代中国书画名作,包括: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卷轴与碑帖拓本,清代陈洪绶(1768–1822)的书法作品,翁氏家族收藏的历代名家手札与书法真迹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也成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在波士顿艺术馆参观期间,母亲还特意在文征明的垂挂巨幅行书前拍照留念。波士顿是杭州的有好姐妹城市。记得1982年,波士顿市长凯文-怀特(Kevin White)访问杭州,我作为翻译,见证了姐妹友好城市的签署仪式。不久,还收到怀特市长的感谢函。时过境迁,13载,如今陪母亲来到波士顿参观博物馆,心情激动,感慨万千。
  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简称宾大博物馆 / Penn Museum),位于美国费城宾大校园内,成立于188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藏最丰富的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之一。馆藏约130万件文物,其中亚洲文物超过2.5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文物。其数量价值远超国内大的博物馆, 平均水平不亚于故宫。 它有整幅敦煌壁画; 汉, 元的大型墓葬马雕。明朝山西广胜寺的壁画,描绘了药师佛和他的净土。  公元四,五世纪的河南巨大石麒麟;北魏年间山东的弥勒佛塑像,大型唐三彩马和骆驼,宋人的画, 史可法的题字,文征明的画和扇面,其它瓷器,金银和玉器不可胜数。看罢令人感慨, 欣赏中国文物必须要到国外才能全面认识了解。
  宾大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騧”,母亲为此充当讲解员,做了详细说明,吸引了在场的来自国内和港台的华人旅行团驻足听解并提问。“   飒露紫”,毛色紫红,奔驰如风, 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李世民为了褒奖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特命将其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石刻 “飒露紫”正是捕捉了这一瞬间情形。对于丘行恭和“飒露紫”,李世民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世民为其题赞文曰: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騧”,毛黄卷曲,矫健善走, 嘴黑, 是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这次战斗相当激烈, “拳毛騧”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在两军阵前。石刻六骏中,李世民把它比作神马,给它题的赞语是: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飒露紫”和“拳毛騧”被认为是“昭陵六骏”中上首之二骏,不仅保存较为完好,也最有艺术价值。然而,它们现却身处异国,何时完璧归赵,回老家西安团圆,也是未知数,其多舛的命运不能不让国人感到痛心。
  美国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特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成立于1800年。坐落在华盛顿国会山,紧邻国会大厦,总面积3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4.5英亩。国会图书馆由3幢以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精美建筑组成,分别是1897年落成的汤玛斯•杰弗逊大厦、1939年落成的约翰•亚当斯大厦和1983年落成的詹姆斯•麦迪森大厦。这三座大楼有地下通道相连,其中设有餐厅和饮食区,并且辟有专门的旅游线路,所以说它不仅是一座巨大的书城和文献宝库,也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
  国会图书馆的中文收藏始于1869年,即清同治八年。那年6月同治皇帝将明、清刻本共10部933册赠送给国会图书馆以换取美国的农作物种子,这批赠书开了国会图书馆中文书籍收藏的先河,也是中美两国间图书交换的开始。这批书迄今为止已在国会图书馆存藏了140年。其后美国驻华公使及中国政府陆续赠书,美国农业部亦为该馆采购有关中国农业、丛书、类书、地图和方志等书籍约20,000多册,该馆的中文藏书得以日渐充实。
  国会图书馆的中文馆藏有图书约100万册,是中国之外收藏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其中有善本汉籍约2,000部5万余册,另有近4,000部6万余册的中国地方志,其中有100多部是孤本,出版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著录中国地方志2938部。还有41册《永乐大典》,是中国之外收藏最多的一家。目前该馆所藏中文善本中,有宋刻本16部、元刻本15部、明刊本约1,400部,20,000余册,清初至乾隆朝刊本2,000部,共约20,000余册。
  母亲在访美期间待的最多,时间花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国会图书馆。她每天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在国会图书馆查阅中国古籍与书法资料,受到馆内工作人员和学者的尊重和协助,对她的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启发。当时,我时任华府华盛顿广场豪华大酒店总经理。每天上午十点,我都会送母亲到国会图书馆,下午五点再接她返回。在国会图书馆,母亲不仅结识了来自各地的新朋友,还与许多大学时代的老同学和学长重逢。他们为她查阅文博资料与古籍善本提供了极大便利。母亲在阅览室看书时,身边总围坐着一群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教授学者,博士和硕士生向她虚心求教,母亲亦仔细耐心解答。馆方负责人曾对我说:“您母亲博览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当馆方知道我母亲不但是一位资深的文博专家,而且是一位中国著名书法家时,纷纷向她索求墨宝,并特邀她为之阅读过的古籍诗书备考批注,以便后人来馆查阅。值得一提的是,我母亲是首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留下墨迹的中国书法家,她对此引以为自豪。(见图)
  母亲以翰墨丹心与学识胸怀,留下的不仅是碑刻与著述,更是一份永恒的精神遗产。她的身影已远去,但她的书法,文著、教诲与情怀,将如同她当年访美所留下的印记,长久滋养我与三个孩子,也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中华文化与书法精神。最后,以母亲生前在绍兴纪念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书法纪念活动中,即兴所作的诗句, 结束笔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恩之心。“千古留觞处,兰亭访右军;银河天上水,化作墨池云。”

  
徐潤芝先生书写16岁时作七绝“咏红杏”诗句。

  徐润芝先生1995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明刻本评注留墨,原作在国会图书馆珍藏。

  徐润芝先生在波士顿艺术馆文征明挂幅巨作前留影。

  徐润芝先生在华盛顿沙可乐美术馆内张大千泼墨彩荷屏风画前留影。

  徐润芝先生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徐润芝先生1986年随西泠印社书画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和日本女书法家交流挥毫。

  徐润芝先生参观纽约佳士得拍卖行。

  笔者笔名金石,号孤山居士,出身于杭州西子湖畔俞楼一个书香门第的文化人家庭。作者亦毕业于浙大外语系,曾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世界”,北影“大众电影”,浙江“大众电视”,贵州“电影评价”杂志,以及“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钱江晚报”的特约记者,发表近百万字文章和影评。赴美留学后,作者笔耕不辍,出版了40万字的“美国创业,实战指南”一书,粉丝数万,佳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