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重新出土的著名诗人与翻译家——读陈伯良先生《穆旦传》

2025-10-21 12:12:30 华兴视野 庄月江
(一)
  穆旦谱名查良铮(1918-1977),出生在天津,祖籍浙江海宁。穆旦得益于母亲的家教,从小勤俭好学,可以说是一个神童,小学二年级时就有作文《不是这样的讲》被选登在天津的《妇女日报•儿童花园》。
 
不是这样的讲
城隍庙小学第二年级生查良铮(男)
  呜呜呜——呜呜呜——汽车来了。母亲挽着珍妹的手,急忙站在一边。见汽车很快的(地)过去了。珍妹忽然向母亲说道:「这车怎这样的嗅(臭)呢?不要是车里的人,吃饭过多,放的屁吧!」母亲摇摇手。掩着嘴笑道:「不是这样的讲。这汽车的嗅(臭)味,正是他主人家内最喜爱的气味呢!」    
  这篇作文虽然只有一百多字,却有情节,有对话,有人物情态描述,并通过稚气的语言,显示出那个小女孩第一次看见汽车时的天真想法,隐含着对坐汽车的有钱人的讥讽。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微型小说。由此,可看出穆旦有文学天才。     
  穆旦的初中高中学业都在南开中学完成,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七七」事变后,随南迁师生徒步三千余里到达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后留校执教不到一年,即应召参加滇缅抗战,仼杜聿明将军的英文翻译。
  《赞美》这首反映农村苦难,民族觉醒的诗,写于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刊发在《文聚》创刊号首篇,当时就受到读者的好评。此后收入1945年出版的《穆旦诗集》。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觉醒」,就是《赞美》中的诗句。尽管《穆旦诗集》1981年、2001年两次重版,1996年出了《穆旦诗全集》,我估计参加今年高考的极大多数同学从未关注过诗人兼翻译家穆旦,对那两行诗句,更是云里雾里。因此,这张「全国一卷」的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成了新闻,而对于被偏见冷冻的著名诗人穆旦来说,倒是他逝世48年之后,一个从重新出土的极好机会。
  请看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题的提示中,有三位作家(诗人)的三行文字,如下: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书鼓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提示: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二)
  上文说过,穆旦曾参加滇缅抗战,仼杜聿明将军的英文翻译。
  1942年,穆旦25岁,以中国远征军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滇缅前线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
  1952年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穆旦周与良夫妇在美国获得学位之后,谢绝台湾、印度和美国南部一些大学的聘请,毅然回归祖国,何况他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 
  高级知识分子回国,当然受到欢迎,夫妻俩都安排在南开大学教书,穆旦在外文系当副教授,妻子周与良在生物系当副教授。
  然而,正是由于穆旦敢于直言和抗战中的「中校」身份,从1954年开始,因讲真话就累遭不幸。1958年,学校当局置1956年《肃反审干决定》中「根据本人交代,按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予以结论」于不顾,将查良铮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并上报天津市中级法院要求宣判。 
  1959年1月9日,查良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接到天津中级人民法院对他「管制、监督劳动三年」的判决书。从此,查良铮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发配到图书馆打杂,工资从高教6级降为行政18级。
  「文革」中,查良铮更是受尽屈辱,房屋被占,妻子亦被打成「美国特务」。而自己头上「历史反反革命」的帽子,在妻子周与良的多次申诉之后,一直戴到1979年8月3日才被摘掉。学校当局在落实天津中院1979年8月3日「撤消原判」的判决书时,一句 「在降级期间的工资不再补发」。这句轻飘飘的话,读者看了,会有所联想。
  穆旦的真正平反,是在穆旦和周与良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与好友李政道1981年12月第二次回国前夕。李的行程安排,不仅邓小平要接见,李知道穆旦已死,提出要会见周与良。校方通知周与良,周不愿意见老同学,因为学校当局没有给穆旦一个公正的说法,丈夫的冤案还未彻底平反。
  学校考虑到这样影响太大,不明确表态是不行了,「最后经校方研究决定,在给穆旦恢复副教授职称的同时,举行追悼会,公开平反改错。」(《穆旦传》P.165)
  终于,1981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党委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查良铮骨灰安放仪式和追悼会。此时,离查良铮离世已经四年半了。

 
(三)
  在穆旦短短的一生中,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为中国诗坛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1949年以前,出版了三册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收入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9人的代表作,「九叶诗派」因此而得名。这些诗,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多数人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走上诗坛的,半数以上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在学习了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后开始从事诗歌创作,是一个现代主义倾向诗歌流派。
  穆旦尽管读外文系,但在学校里就追随闻一多与沈从文,并多次发起成立学生诗社。1943年闻一多选编的《现代诗钞》,穆旦《诗八首》《出发》《还原作用》《幻想底乘客》入选,数量仅次于20世纪20年代初就负有盛名的徐志摩。
  穆旦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其最受推崇的代表作,是《诗八首》《春》《赞美》《冬》《森林之魅》《哀国难》《活下去》《隐现》《自然底梦》《智慧之歌》。这些作品以深邃的哲学思考、独特的意象体系和对战争与生命的深刻反思,构成现代汉语诗歌的巅峰之作。其中的《诗八首》是一组描写爱情的组诗,通过火灾、水流、山石等意象探讨爱情与人性矛盾的关系,探讨人性矛盾、生命本质及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被誉为中国百年来最出色的一组爱情诗。
  穆旦西南联大的同学,活到102岁著名诗人郑敏教授,在2018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曾说,「《诗八首》是穆旦现代诗中最难解的爱情诗。」
  王佐良认为,穆旦「最好的质量,正是同时代其他大多数诗人所缺乏的,即敏感、真诚、尖锐、丰富、深刻和新颖。他的诗篇能有深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真的有感,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感受;另一个是诗艺上的严格。格律谨严,大多数诗行字数一样,脚韵从头到底(每二、四、五行之末押韵),让任何浮词、时词、文言词进人。他的诗歌语言最无旧诗味道,同过去一样是当代口语而去其芜杂,是平常白话而又有形象的色彩和的律的乐音。」(《穆旦传》P.177)
  诗人和杂文家邵燕祥谈读到解放前许多新诗时说,他就认为「穆旦的诗更以他从内容到形式经过挖掘、浓缩、凝聚、组合所达到的沈雄厚重,特别吸引了我,好像把弹簧纠结盘曲紧紧攥在手心里似的」。(《穆旦传》P.177)
  北大教授、文学评论家谢冕说穆且是一位「最能代表本世纪下半叶——当他出现以至于今——中国诗歌的经典性人物」。(《穆旦传》P.177)

 
(四)
  穆旦又是著名的翻译家,精通英语、俄语。
  穆旦译作之多,许多顺风顺水的译者难望其项背。他译了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别林斯基论文学》,以及普希金的《青铜骑士》《欧根••奥湼金》《高加索的俘虏》11种抒情诗与叙事诗;又译了拜伦的《唐璜》《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现代诗选》《面莱克诗选》等。况且,除了《文学原理》和普希金的部分作品之外,其他都是在屈辱的岁月里默默完成的。
  穆旦正视现实,不自暴自弃,在恶劣的环境里,发扬精通外文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翻译当时不可能获得出版的数十种外文名著,将苦难的一生变为神奇而精彩的一生。特别是煌煌译着《唐璜》原稿被「造反派」抄走,是从「抄家物资」堆里找回来的劫后余灰,穆旦如获至宝,重新充实成稿。
  穆旦的夫人周与良在1981年11月写的《拜伦诗选》的《后记》里,如是说:「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我和四个孩子为良铮的过早离世仍然痛心。如果他还在世,一定会很高兴地自我否定当年过于悲观的看法,并用更大的热情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我也想,如他泉下有知,对他的译作现在得以出版,一定会感到欣慰,而我和孩子们也为他的欣慰而欣慰。」   1996年,在重新出版的《普希金叙事诗选集》的后记中,周与良教授写道:「由于横加的罪名,良铮同志1958年累遭打击,但他并没有灰心,除了八小时工作外,一直坚持译诗。」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周与良和穆旦的宽阔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周与良对于穆旦来说,她是一位堪称典范的贤内助;对于社会来说,她是一位事业上卓有成就的知识女性和生物学家。
  故乡海宁文友陈伯良兄写《穆旦传》的初衷,作为一个海宁地方文史工作者,他觉得祖父从海宁到天津定居的查氏南系中的穆旦(查良铮),是一位值得人们尊敬和追念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但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累遭陷害,含冤而逝,连他的名字也鲜为人知。而同为海宁籍的两位名人一一王国维和徐志摩,已有了好多部传记,王与徐的业绩得以广为传扬,面穆旦却至今还有待人们「重新发现」,因此,伯良先生决定为穆旦立传。
  上世纪90年代初,当伯良兄获悉穆旦夫人周与良教授还在南开大学任教,就去信向她请教。从那时开始,到她逝世前,整整十年,书来信往,伯良兄一直得到周与良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从复信、寄赠书籍到提供穆旦照片和海内外有关资料等,不一而足。
  《穆旦传》于2004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介绍:庄月江,浙江海宁县斜桥镇人,1938年9月生于崇德县(今桐乡市)骑塘桥镇郊外婆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退休前曾任衢州日报社副总编辑,兼任衢州市文联二届(1990一1995)副主席、衢州市作协一至三届副主席(1986—2000);曾任衢州市政协三届委员(1995—2000)。
  作品集有《闪光的路》《斜桥往事》《庄月江存稿》《这就是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纪事》等12部散文集。新闻论文《副刊呼唤专栏作家》获1990年中国报纸副刊年度论文一等奖,收入1990年《中国新闻年监》。《拯救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行员》一文,分别入选《衢州市军事志•丛录》与《衢州市市志•丛录》。

供参考:





 



 
华兴报网站征稿
  题材不限,热点评论、新闻追踪、游记、散文、创业故事、留学经历、移民、工作生涯、美食心得等,以及相关专业文章,如科技、房地产、税务、医疗、健康、法律、移民等。邮箱:jssnjszxl@qq.com。
  美国华兴报发行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爱荷华州、北大科大州、南达科达州、伊利诺伊斯州、密苏里州、俄亥俄州和芝加哥市,每期发行一万份。
免责声明
  本站(网址:ChinaTribuneMN.com)凡标注来源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邮箱:jssnjszxl@qq.com,微信:jsjszxl),以便及时删除。